□ 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邰译民 “我本是未来一只猫,抽屉穿越到今朝,爱吃铁板铜锣烧,遇到老鼠就尖叫……”近日,这样一段由戏曲爱好者选用程派《锁麟囊》选段经典旋律“魔改”的京剧版《哆啦A梦》竟在网络上爆红,还掀起了年轻网友的各种模仿热。高雅庄重的京剧艺术似乎进入了大众的娱乐视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这种现象也立即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如此“新编”让京剧有了诙谐的一面,让年轻人发现了京剧的可爱有趣,从而离京剧更近;但也有人认为,此类作品有恶搞之嫌,是对京剧艺术的颠覆,国粹要发展亟待正本清源。 传统戏曲是不是唯变才红?如此魔改,门道和热闹到底谁战胜了谁? 其实一直在变 从京剧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众家之长创新发展而来的新剧种。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在表演方面其融合了昆曲精湛的技艺,从地方戏曲中吸纳了表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北京的地方特色,使京剧的观赏性不断增强,一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而民国初年,反映社会时事、抨击社会现实的新剧崛起后,海派京剧又在变,更注重舞台装置背景,力求逼真,在表演技艺方面,唱念做打甚至全然不守规矩,与传统的京派京剧截然不同。京伶南下后,其表演并未受到想象中的热烈欢迎,常常“以知音者希郁郁不得志而返”,这从谭鑫培赴沪演出时的“盗魂铃”事件中可见一斑。 而所谓“魔改”之于京剧,也不新鲜。济南老票友王广友给记者讲了一件趣事。早在1904年,在上海春仙戏园,一群西装革履的京剧演员登台亮相,言道“我乃土耳其钦差是也”“我乃日本钦差是也”,随后还有所谓“海王国”“自由国”“两头国”钦差先后登场参拜“波兰国王”。“波兰国王”则在台上唱道:“波兰不是我江山,仍由公举为君主,粉饰昇平乐几年,孤,波兰大君主奥加斯达斯,是也!”这是京剧史上第一部讲外国故事的剧目,作者是我国京剧改良运动前期代表人物汪笑侬,讲述了波兰与土耳其开战,最后兵败求和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不爱国的可耻下场,实则影射清政府腐败无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剧‘有点雷’,但当时一推出,竟大获成功,观众反响热烈不说,蔡元培先生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大力点赞,说这是‘演剧改良之开山’‘梨园未有之结构’。此后还有京剧版的《黑奴吁天录》《新茶花女》,尚小云还演过神怪荒诞剧《摩登迦女》,都是叫好又叫座。”王广友说。 从本质上说,这类变化体现了京剧艺术在题材以及表现力等方面强大的兼容性,不论在彼时还是此刻,都能算是点缀之作。这种类型的剧作,类似电影行业里的商业片,凭借噱头吸引眼球,观众看了新鲜、热闹,乐得叫好捧场。或许这类剧为票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艺术水准上,这类剧属实称不上主流,因此,如今流传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还是《贵妃醉酒》《春闺梦》,上述的改良剧目大抵已经尘封在历史里,偶尔提起,不过是谈资。 变则通,但须巧 最近,致力于在短视频平台上弘扬国粹的京剧演员果菁走红,已经收获了400多万的粉丝。谈到京剧之变,她讲了个故事。“当年梅兰芳先生到美国巡演,为了让更多观众来看传统京剧《汾河湾》,他给《汾河湾》改了个名字。这出戏讲的是薛仁贵征战多年之后回家,居然在妻子的床下发现了一只男人的鞋。两人差点一拍两散。后来妻子解释,那是儿子的鞋。丈夫才知道是误会了。梅先生给这出戏改名为《一只鞋的故事》,悬念一下子戳中老外的心。整部剧在海外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这说明,各种传播形式的焕新,无非都有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并喜欢京剧。”果菁说。 梅兰芳的改变可谓巧到了点子上。他将京剧的技术和思想分开改革,拓展艺术移步不换形的绝妙方法,推动了京剧大发展。而最关键的是,他将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审美纳入戏剧的创新中。王广友告诉记者,旧时的京剧男性角色的扮相较多,而民国初期的上海,受到外来风气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表现在京剧上则是对旦角的偏好。随着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性观众的比重不断上升,思想先进的观众更乐于看旦角出演较多的新戏。梅兰芳便将对京剧的热爱和观众心理巧妙结合,在化妆、唱腔、调式、服装等方面都进行改良,所编排的新剧令人耳目一新,备受追捧。他尊重观众的需求,并非一味迎合。梅派高难度经典剧目《宇宙锋》,是其精心进行全本改编的典范。在对女性人物的理解以及唱、做的揣摩上均引入了近代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在造型和服装上,梅兰芳在坚持古典形态美的同时,利用自身优美的身段和巧妙的动作设计将这种美感放大:双抛袖、快步跑、错乱的鬓钗和遮面颤动,这一系列的装束和表演让无数戏迷为之沉醉甚至疯狂。 “梅大师对《宇宙锋》的改编,就充分体现了‘继承传统’与‘接洽时风’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他一生的最高成就。建立在深厚功底基础上的改变,贴近但不纵容的姿态,都让京剧的创新呈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推动了京剧的持续前行。”王广友说。 巧妙的变化,今天还在上演。80后京剧女导演李卓群,便通过小剧场这种表现形式让京剧的发展有了新、潮的一面。2013年,她的团队推出现象级小剧场京剧《惜·姣》,将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奇情段落演绎给现代都市观众。剧中阎惜姣全程踩跷,三寸金莲妖娆轻盈,将尘封数十年的旦角表演技巧近距离重现在京剧舞台上。这出戏令著名导演郭宝昌眼前一亮,在接连看了李卓群的《碾玉观音》《春日宴》等作品后,郭宝昌把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大宅门》京剧版创作交给了她。京剧《大宅门》融入了歌舞元素,在京剧音乐基础上加入昆曲曲牌和电视剧原声旋律,舞蹈中能看到现代芭蕾与探戈的影子……李卓群认为,当下的京剧创作要“更重视接地气的观演气质和氛围”,就要满足当下受众“剧情紧凑、人物表现有张力”的基本观看需求。 首先要姓戏 万变不离其宗,创新、改变围绕的核心工作仍是回归戏。“它一定首先要姓戏。守正创新,首先要明确京剧的根和魂在哪里,再从艺术视角出发,结合时代的审美以及前沿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否则将从根本上发展出一个四不像,既是对经典的不尊重,也会导致文化畸变。”李卓群说。 果菁有自己的坚守。“有一回我开直播,打算给大家唱唱京剧选段,有位网友问我能不能唱一段流行歌曲。我果断拒绝了。我当时穿着戏服呢,京剧演员穿着戏服就属于有人物了,不能扮着人物唱一点儿不搭边的东西。” 就算变,也要保持初心。此前爆火的京腔民谣《武家坡2021》创作者李政宽强调“京剧为人服务”的重要性。艺术形式都是平等的,京剧、二人转以及流行音乐等形式的结合必然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在改编《武家坡2021》时,他放弃了京剧传统的板腔体结构,融入了流行音乐的现代逻辑,但坚持了“情感为中心”和“京剧是剧中曲”的基本内核要求,将现代与传统积淀巧妙融合。 说到底,前述的所谓多种呈现形式的变,其实都是在为京剧吸粉作贡献,是通过各种手段拓展传统戏曲受众群的广度。基于京剧基础上的京歌、民谣创作、互联网产品的推出,不少都是戏曲从业者与爱好者共同探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演员可以为尚处“门外”的观众提供业务支持、辅以指导并提出意见;观众则能利用时下流行的形式增强传统艺术的通俗性,通过翻新让经典接点地气,充满烟火气。这种互相的奔赴与成全,可以在一些爆火的个案上呈现两全其美的良好效果。 网络狂欢毕竟是一时的。倘若魔改走向恶搞,恐怕适得其反。守正创新,需要回归京剧本身。毕竟京剧历史上的起步、发展,得益于通俗性、技艺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这也是其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京剧从未也不能与时代脱节。打铁还须自身硬,京剧自身的发展才是京剧是否会面临变异的关键。经典的传承、打磨与思考不能停止,优秀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是关键课题,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诠释,更是京剧创新的必经之路。在国潮兴起的背景下,伴随着文化自信的东风,京剧还要下大力气去做的,是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群体。这就要求京剧从业者善于利用多种平台,探索多种呈现,做好京剧在新时代的诠释与表达,把各种“变种”引来的流量真正注入并且留在京剧受众群体中,完成新一轮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搭建,让京剧继续成为新时期中国式浪漫的文化图腾。 |
标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Powered by www.zbce.cn 中部财经网
© 2013-2017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