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真宗去世前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道诏书“以明肃皇后(刘娥)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等到王曾回到殿庐草拟好遗诏,已经权倾朝野的丁谓展开了自己的攻势,他对群臣表示要去掉遗诏中的“权”字,让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刘娥手中,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上回我们说到,此时的朝堂上由太后刘娥实际掌权。之前太子党的寇准、李迪、杨亿等人纷纷被贬谪出京城。中枢中的曹利用,任中正,钱惟演是丁谓的盟友。而冯拯、王曾等人势力太弱,之前清扫寇准等人时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内中的内侍也从亲近寇准的周怀政变成与自己交好的雷允恭。如果权力能够集中在刘娥手中,而后慢慢架空刘娥,那他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此时提出这个意见,丁谓也觉得只是走个过场没有人敢站在主政皇太后和当朝首相的对立面。 (相关资料图) 这时角落里的王曾站了出来,当场驳斥了丁谓提议。丁谓还想用“这是先帝的遗诏。”强令王曾同意。王曾则同样表示“大行皇帝驾崩前我也在身边,怎么和你听到的不一样?”,再次反击了丁谓的主张。此时的丁谓终于意识到,这个之前默默不语的王曾将会是他新的敌人。 计除丁谓 在仁宗登基后,不死心的丁谓又准备搞事了。此时的仁宗还不能亲政,升任礼部侍郎的王曾主张恢复东汉时期的旧例,让太后刘娥坐在真宗的右边垂帘听政。丁谓则上表让仁宗只能在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由太后诏见群臣商议,其余事务则由丁谓与群臣商议,仁宗旁听,再让内侍雷允恭代为转达给仁宗和太后批阅。这一次王曾没能阻止丁谓,但是丁谓这边却状况不断。 由于仁宗年幼,而早朝时间又过早,刘娥就希望仁宗不必早起就提议自己主持早朝。众大臣不清楚太后究竟何意,倒是丁谓二话没说就驳回了刘娥的请求,让他们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是雷允恭。此时的雷允恭身居内侍省高位,但是他的资历又差很多。恰好丁谓主管修建真宗皇陵事项,于是雷允恭主动揽下了皇陵监修的职务。在开工前,司天监邢中和对墓穴位置有些看法,雷允恭得知后问邢中和为什么不上报呢,邢中和以会耽误工期为由没有上报。于是雷允恭决定先斩后奏直接换了穴位。在上报刘娥后,刘娥非常生气“这么大的事情,你就这么轻易决定了?”。在雷允恭的巧言令色下,刘娥也只好让主管修建皇陵的丁谓处理此事,二人蝇营狗苟,此事就不了了之。但施工刚刚开始不久,新址挖出了碎石和水源,这两种东西在当时看来都是不祥之兆。于是雷允恭被捕下狱,加上与丁谓勾结一事也暴露了。处理雷允恭一案的是时任宰相吕夷简,请记住这个名字,以后要考。雷允恭最后被杖杀于皇陵之上。 作为监修的雷允恭出事后,作为主管的丁谓也难辞其咎。怒不可遏的刘娥召集群臣商量如何处置丁谓,冯拯和任中正分别以“新帝刚刚继位就诛杀大臣,会使朝野震惊。”和“丁谓虽然罪当斩,但有功于前,还应从宽处罚。”为由希望能够轻判丁谓。而只有王曾表示“雷允恭擅自修改皇陵选址是丁谓在背后指使,丁谓包藏祸心对朝纲不利。他所犯之罪危及宗庙。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一代权相就此被罢相还被抄没了家产,被贬官到比寇准的雷州还远的崖州(今海南三亚市,是当时能被外派的最偏远的地方。)。三年后调任雷州,再五年后转任道州(今湖南永州市道县)。明道年间,死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任上。 再起波澜 在丁谓被贬的当年七月,王曾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天圣三年七月(公元1025年),王曾又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成为了当朝首相。那么王曾之后的仕途就能一番风顺了吗?那当然是不能够啊。 视频链接 曹利用的职位本一直在王曾之上,但经过几次提拔,王曾后来居上,曹利用因此心怀不满。在谢恩仪典决定位次时,曹利用因此发作。刘娥对此十分不满,好在王曾劝阻才从轻发落。曹利用在任用亲族一事上也有诸多不和规矩的地方,而刘娥提拔亲族则被曹利用正色拒绝,二人关系持续恶化。一次,曹利用的侄子曹汭(ruì)酒醉后扮演起了皇帝。这事给了刘娥把柄,被连累的曹利用被没收宅邸、家产,又被边关外放,甚至还被前来办事的太监羞辱。曹利用性子刚烈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这件事情让王曾变得警觉了起来,尽管此时的曹利用已经堕落成了奸臣,但刘娥的雷霆手段还是让他有所忌惮。为此他开始提拔重用了一些其他官员以防后患,其中就包括之前提到的吕夷简。 实际上在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时,王曾与刘娥就因为册封一事与刘娥有过不愉快。而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又因为反对仁宗提议的朝拜一事不合礼制,再次惹了刘娥不高兴。加上这些年王曾一直对刘娥亲属参见进行打压,刘娥提拔亲属也被王曾拒绝们只能趁王曾不在的时候偷偷通过,二人的关系逐渐不和。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玉清昭应宫因雷雨失火,三千余间宫殿仅剩一两间没有被焚毁。尽管此事和王曾关系不是很大,但作为玉清昭应宫使的王曾对此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刘娥借此将王曾贬到青州(今山东潍坊市青州市一带)。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再次赴任天雄军,在此任上,契丹使节过其境都不敢造次,百姓对王曾也非常爱戴,甚至还给他画像,立生祠来纪念他。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去世(刘娥的故事会有单独的文章介绍。),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成功复相。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八月,为枢密使、吏部尚书。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二月,再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此时年近六旬的王曾又和之前他亲自提拔的吕夷简吵了起来。王曾认为吕夷简独断专行,甚至说吕夷简“收受贿赂,与人恩惠。”。于是,王曾向仁宗请求罢了吕夷简的相位,但对峙之时又没能拿出证据。最后二人双双罢相,于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四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衔赴任郓州(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一颗流星落向了王曾的府邸,下人们知道这是不祥之兆就赶忙禀告,王曾则说“一个月后就知道结果了。”。一个月后,王曾因罹患疥症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仁宗得知王曾去世后,罢朝两日以纪念王曾。 皇祐年间,仁宗又亲篆“旌贤之碑”,并将王曾的故乡改名为“旌贤乡”。此举开创了皇帝赐碑篆的先例。之后的英宗朝,王曾以首位配享宋仁宗庙庭。在南宋理宗朝时,王曾又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供于昭勋阁。 |
标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Powered by www.zbce.cn 中部财经网
© 2013-2017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