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安徽省蚌埠市90后大学生村官孙超在给耿武小学的孩子们上课。 图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2015年春季留学英才招聘会在京举行。 图③:江苏无锡,大学生李晓峰带领同龄人一道,参观自主创业“灵芝园基地”。 又是一年“求职季”。 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求职的大学生带来求职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长动力和多元的成才选择。 是坚守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选择到生活、工作压力略小的二线、三线城市?是选择公务员、国企与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小型的创业公司,或者索性自己创业?留学学成,是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求职心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变化中,折射出“双创”对青年人首创精神、创造能力与创新勇气的激励,折射出青年人价值观与成才观的变化,当然,也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就业相关部门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方面的尚待完善之处。 来,一起来听大学生们自己讲述的故事。 武汉大学文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晏丘婷—— “北上广未必适合我,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精彩” 晏丘婷,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应届毕业生。今年10月份开始,一直忙于海撒简历、奔波应聘。不久前,被两个单位认可,一个是北京某互联网金融公司,任内刊编辑,一个是无锡市某公立高中,做一名语文教师。 “这一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北京,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另一个也不错,工作稳定、踏实,只是在二线城市。”正当身边许多人都以为她会陷入“鱼和熊掌”的矛盾和纠结时,晏丘婷却果断选择了后者。 谈及原因,小晏说,这是很自然的选择。从待遇来看,两份工作差别不大,虽然看起来北京在文化、机会等方面更有吸引力,但空气、交通压力与生活压力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二线城市看起来机会没有那么多,但是却更适宜生活,更容易让人有归属感,有家的感觉。 “我本科时的一个好朋友,在北京工作两年之后又回家乡考公务员了,原因是在北京一个普通白领的工资,只能过‘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小晏举例:两年期间,她在北京的容身之所,只是地下室里的一张床。她本来特别喜欢看电影,两年间却舍不得看几次,休闲活动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时就是补觉和看书。那时,她在朋友圈里经常晒的是加班工作照、雾霾袭城照、交通拥堵照,她自己的照片很少。我们知道,她在北京并不快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但仔细想想看,大世界或许只能匆匆而过,小世界或许才更适宜温暖生活。小晏说,如今,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发展路径、职业的成功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业不仅是为了获得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为了寻找幸福生活之途,在关注职业前景的同时,也更注重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清华大学核研院应届博士毕业生万欢—— “我始终坚信,自己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万欢,从小就是个性格独立要强的孩子,总想着自己能闯出一片天地,与众不同。 今年7月,万欢在美国交换学习一年,与一位耶鲁大学的留学生一起参加“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以抗辐射电子器械的产品设计成功入围。这个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但在国外,却已相对成熟。在参赛过程中,万欢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抗辐射芯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在美国本土售价350万美金的芯片,卖给中国却要2000万美金,质量还有所差别。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回国创业,是追逐梦想,也是为了一种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有的情怀。 回到清华后,万欢的创业计划先后在清华三创空间(X—lab)、清华启迪科技园进行培育。“现在国家和高校的政策举措都非常好,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找到申请经费的渠道。”万欢说。但创业起步的道路总是艰辛的,起步期,科研技术人员只有两人,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尽管难,万欢却未曾考虑进入国企或研究所“寻求庇护”或“暂时取暖”,因为在他看来,虽然大单位看起来更有安全感,较之创业压力也会小很多,但是,他的梦想不是找一份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产品,这一切,还需要靠自己。自己创业,空间会更大,可能性也更多。 与万欢一样,毕业于高水平院校,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很不错的工作,最终却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并不在少数。无论是毕业于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类专业,在万欢看来,每个专业方向的同学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选择独立创业的同学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有着远大的志向,澎湃的情怀,同时,对于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无比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充分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哪怕这条路在很多人看来,充满荆棘、满是艰辛。 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专业毕业生朱可然—— “学成回国的就业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朱可然,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今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专业毕业。9月,他回国赶国内校招的末班车。 然而,在回国求职的半年间,这位“海龟”却接连受挫,这让他备感沮丧,却又无可奈何。对于小朱来说,求职过程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身份尴尬。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界定,留学生不属于应届生,而属于留学回国人员,所谓“留学回国人员”,是一个与应届生、往届生并列的概念。依据相关规定,留学生从毕业后第一次回国算起,其后两年属于留学回国人员,两年过后,则属于一般社会人员。两年期间,留学回国人员是可以相当于应届生来求职的,但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用人单位还并不清楚这一规定,只知道应届生与往届生的区别。 另外,与国内应届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找工作不同,留学回国的学生往往都是毕业之后才回到国内找工作,这往往被许多用人单位认定为“非应届”。举例来说,今年,小朱在公务员考试中报考了北京国税局,在专业、党员身份、硕士学位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最终仍未通过审核,原因就是他的毕业时间没有在2015年8月以后。依据北京国税局的规定,面对应届生的招聘,要学生在毕业前夕就申请报考,但对于留学生来说,依据教育部的规定,没有拿到毕业证,并且办理教育部的学位认证之前,是不可能被认可学历的,即没有报考的资格。这样一来,国家针对留学归国人员学历认证的要求与一些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毕业时间要求,形成了矛盾,事实上也为许多留学回国学生的求职带来障碍。 9月回国至今,由于身份尴尬,小朱没有找到心仪的单位,对于一直以来都十分优秀的他多少是个打击,但小朱并没有失去信心:“我相信一定能够有用人单位选择我,看重我的能力,而不为留学生身份所困。我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进一步完善留学生回国之后的求职就业制度,进行更科学的路径设计。毕竟,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学成回国后,立志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系在一起的有志青年也越来越多。别因制度设计的缺陷,打击了一批年轻人的热情。” 曲阜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杨凯芩—— “用三年的时间了解真实的乡土中国” 杨凯芩,曲阜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放弃伦敦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录取,选择公益组织西部阳光基金会做一名志愿者,到甘肃陇南某县最偏远的一个山区学校做驻校社工,每月工资1800元。 “杨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世界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山这么高?我们一直走能走上天吗?”进入11月的甘肃陇南山区已经开始飘雪,杨凯芩带孩子们到户外上摄影课,崎岖的山间小道上,三年级的谢德小朋友又打开了话匣子,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在海拔将近2400米的雪地上,杨凯芩一边艰难地走着,一边认真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小杨所在的学校共有10个班,从学前班到九年级,学生共342人,教师29名,除了小杨和她的搭档小彭两位驻校社工外,还有几名特岗教师。 驻校社工与支教老师相似却又不同,不仅需要教孩子们文化课,还需要针对孩子身上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主动设计开设课程,每个月末,小杨要乘车5个小时到县城,与其他志愿老师交流讨论。在偏僻的大西北,他们有不少“战友”。 对于自己放弃名校去支教的人生选择,小杨说,是偶然也是必然。最开始决定支教,只是为了换个环境独立钻研摄影,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她逐渐发现,只是一个人用镜头记录世界还是过于小我,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观察与打量世界,更有意义。 因此,选择支教,小杨不仅教孩子们的文化课,还给孩子们开设了摄影和绘画课,她把相机和画笔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用光和色表达对世界的感悟,而不仅仅只是成为被表达的对象。“我希望把表达的权利,从媒体与艺术家的手中交还到乡村孩子们的手里,告诉孩子们也有创造与表达的权利。生活的过程很艰辛,但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我希望摄影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世界的与众不同,在人生旅途上,充满力量地活着。” |
标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Powered by www.zbce.cn 中部财经网
© 2013-2017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