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反弹,主要驱动力是报复性消费和基建投资,表现出脉冲式上行的特征。去年抗疫期间积累的消费意愿和投资项目,在疫情放开后集中释放,具有一定的低基数效应和延后效应。从数据上来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都已经连续两个月快速上行,位于荣枯线以上。接下来的焦点就是复苏的可持续性,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今年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带来的通缩: 一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经快速落入下行区域,2023年2月份同比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2%。1、2月平均下来,PPI比去年同期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2%。 二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也跌落到1%,创近一年新低。虽然有春节错位的因素,但是非食品价格下跌还是比较明显,尤其是一些可贸易的工业品,比如汽车、电子产品等价格下降还是比较明显,去库存压力较大。 (资料图片) 三是M2(广义货币供应)与社融增速出现较大背离,社融同比增速9.9%,M2同比增速12.9%,剪刀差持续扩大,说明资金使用和活化效率依然不高,社融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流转刺激经济运行,同时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通缩压力较大。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月至2月份除了基建投资依然保持稳定外,制造业投资增速比去年低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依然萎靡不振,勉强靠基建撑着。房地产投资依然还在底部徘徊,没有形成明显的回暖趋势,1月至2月累计同比增速为-5.7%,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为-15%,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五是出口下滑比较明显,1月至2月同比下降8.3%,对今年的经济会形成较为明显的拖累。出口的下滑会带来严重产能过剩,引起巨大的通缩压力。 大力发展数字平台经济 如何来抗通缩?最核心的还是充实居民的钱袋子、给企业信心、给地方政府松绑。在这里笔者主要谈如何提高就业的问题,因为今年要通过5%的GDP增速实现1200万人就业,必须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密度高的项目和产业。具体措施包括: 1)搞基建投资,发行专项债筛选项目的时候,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进行产业链和项目的就业密度测算,优先支持就业密度高的项目和产业。政府大力投入的基建投资项目,不能只看总量和财务收益,还要看拉动产业链的乘数效应,要求地方政府测算就业吸收量,后续评估审计也要在这方面跟上,吸收了多少就业,多少外包给了民企,带来了当地多高的收入增长等。 2)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出口,出口的就业密度非常高,近两亿人。这意味着对GDP贡献在10%左右的出口,却能带来超过四分之一的就业,可见其就业密度多高。而且出口企业大部分以民企为主,对搞活经济,刺激需求非常重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密度最高,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最通畅。解决通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畅通供给和需求,最大程度的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如何实现?主要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没有较高的资产,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大部分收入可以分配到居民手里,能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当然,一般服务业很难提高国家竞争力,生产率也不高,但对老百姓来说是好的。当然,作为工业大国,中国可以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都具有服务业的特质,也可以吸收高端人才就业。现在美国失业率处历史新低,经济活力和韧性都不错,主要原因就是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4)稳步促进房地产业复苏和转型,房地产业就业密度非常高,可以带动五十个以上的行业产业,包括家电、家居、汽车、建材、设计、清洁、搬运、绿化等行业。 5)大力支持数字平台经济。数字中国是吸收就业和灵活就业的重要阵地,不完全统计当前包括灵活就业在内的1.5亿人就业是依靠数字平台企业。如果没有数字企业,城市大量的失业年轻人如何安置将是一个大问题,严重时将会带来社会不稳定。 6)以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工业化的思路推动乡村振兴,重新发挥乡土中国的危机缓冲和就业吸收能力。中国过去缓释通缩危机靠的是乡土中国的韧性和生存保障,现在主要靠数字中国吸收年轻人就业。虽然乡土中国已经老化,家乡已经越来越难回去,但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来扩大需求。这里不是让年轻人下乡,而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从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角度重建乡土,一方面可以治癒大城市病,实现农业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有效需求,解决当前的通缩问题。 |
标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Powered by www.zbce.cn 中部财经网
© 2013-2017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